2023-09-20

個案三. 正向教養 助ADHD孩子家長改善關係

平日在公共場所,每當有小朋友大吵大鬧,途人可能會向他們的父母投以厭惡目光,說一句「無家教」。然而揭開這些表象,小朋友有可能是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(ADHD)患者,家長照顧時面對很大困難,導致親子關係緊張,隨時兩敗俱傷。由仁愛堂主辦的「愛晴天」靜觀教養家長課程於2020年1月展開,目的為教導家長更了解自己和子女的心理和生理狀況,從而改善家長管教和兩代關係。

 

感謝仁愛堂諮議局委員吳明珍主席MH慷慨資助港幣20萬予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,該捐款為已確診為ADHD學童之家長,提供一節講座和三節工作坊的家長課程,工作坊以小組形式進行,約四至六人,共有二十五人受惠。導師由具備豐富教育經驗的教育心理學家劉博士擔任,她說課程特別着重正向心理學,讓家長透過「正念」的訓練,減輕自身壓力。

 

正念訓練 面對自己情緒

 

劉博士指,「念」由「今心」兩個字組成,代表「現在的心情」,情緒是一種個人的感受,沒有對與錯。正念 (mindfulness,亦譯作「靜觀」)就是觀察自己當下的情緒,接受它的狀態。

 

「情緒絕對影響小朋友的成長,造成親子關係緊張,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對ADHD子女有錯誤期望,認為他們是『做到但不肯做』。講座會先解釋ADHD的基本概念,兒童有甚麼心理行為特質,家長可以怎樣決定育兒策略。當了解更多之後,對小朋友的接納程度亦會提高,減少彼此間的繃緊氣氛。」

 

小組參與 以人為本

 

工作坊以小組形式進行,以人為本,注重組員之間的互動和參與度,課程內容可以更集中和有效。「工作坊教授正念訓練之外,亦有實用育兒技巧,例如怎樣以回應代替反應,又會透過角色扮演,按參加者的即場表現而即時給予意見,對應他們的實際困難。此外,其中一個活動是由家長繪畫一張反映自己情緒的情景圖,再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,體會情緒與回應的關係。」劉博士希望小組形式可以加強組員之間的交流。

 

每節工作坊後,她都提議家長在家實踐正念練習。家長需要不同訓練,

再扣連自己的經驗,參加者反映有幫助控制情緒。

 

劉博士說,ADHD的家長經常覺得在單打獨鬥,其他家庭成員未必明白他們的感受,令這班父母感到沮喪,工作坊給予家長一個「希望」,讓他們知道自己不孤單,重點是照顧好自己,身心健康,才可照顧孩子。

 

家長獲支援 覓得同路人

 

莫太是小組成員,育有一子一女。當兒子確診是ADHD,莫太決定辭去工作,全職照顧子女。她經轉介參加「愛晴天」課程。莫太直言在第一節工作坊已當場哭出來。「一直覺得無人明白自己,小組中找到同路人,好有共鳴。」她認為小組正因為人數少,可以跟導師和其他家長有更多交流,從中得到支持。

 

兒子是過度活躍,等巴士十分鐘都會「周身郁」,惹來奇怪目光;到了八歲也不懂縛鞋帶,平日又會倒瀉水、打爛杯……令莫太在管教方面承受不少壓力。自從參加講座和每次完成課堂後,她多留意兒子的處境,「專注力不足,他自己也控制不到。以往會打鬧責罵,現在體諒他是力有不逮,學會換位思考,不想破壞親子關係。」

 

溝通有法 母子關係改善

 

劉博士在工作坊教授育兒策略和小貼士,莫太覺有十分奏效,如其中一個方法是引導兒子說出想法,二人對話的時候,重複他的內容,「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﹖」,兒子覺得媽媽聽他的說話,兩母子明顯溝通多了,也會傾心事,令莫太十分安慰。

 

莫太也會鼓勵兒子一起進行「正念」練習,她坦言兒子最初不太投入,慢慢有少少進步,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,「總算向好方面發展」。

 

莫太直言自己作為主要照顧者,在管教上不但會束手無策,經常感到氣餒;導師於小組上,在身心健康方面都有明確的指引,令家長得到適當支援,減輕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