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推動社會關注「專注力不足 / 過度活躍症」的契機
醫者的話:
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
精神科專科醫生 - 丁錫全醫生
一個推動社會關注「專注力不足 / 過度活躍症」的契機
甚麼是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?
先來看看3-6歲小朋友的病徵:
「專注不足」:專注少於3分鐘;不依從活動規則;不聽口頭指令
「過動」:橫衝直撞
「衝動」:不守規則;缺乏危險意識
再從外國研究中,看看當患者從未曾接受治療或治療不足之下的影響:
- 學校開除:多46%
- 中途輟學:多35%
- 父母分居/離婚率:多3-5倍
- 兄弟姊妹間的家庭暴力:多2-4倍
- 藥物濫用:多2倍
- 交通意外:多2-4倍
這些數據,令人不安又傷感。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屬一種發展障礙,成因主要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「多巴胺」失調有關。但如果病童自幼透過藥物治療,多達75%的患者能改善學術成績,假如「藥物治療」能配合「行為治療」,雙管齊下成效更佳。
悲劇雖不可防止,卻可減少。小孩因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導致學習困難,建議最佳治療時間為年齡介乎6-8歲,剛開始就讀一、二年級時開始,因為學習生涯這時才正式開始,病童的語言和理解力亦比幼稚園階段更成熟,如學童能及時確診和治療,他們也可以和正常小朋友一樣,擁有相同的學習機會,正常地成長發展。
。
不過,香港部分學童不一定可以立即得到確診治療,數據顯示,香港約有5%學童患有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,患者數以萬計,但以目前本地公營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服務,根本難以應付這「5%」的龐大需求。醫管局資料顯示新症平均輪候時間為86星期,如果以6-8歲為最佳治療時機計算,學童極有機會在輪候期間已錯失黃金時機。
因此「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」的成立,專門針對資助懷疑患上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的基層學童,在輪候政府相關服務期間,得到精神科專科醫生及時的診治及跟進,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及取得相關的學習支援,便顯得十分有意義。
在本港任教小學一年級的老師,即使大都有能力識別學生,是否屬於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這一類「有特殊教育需要」的兒童,但一日未經精神科專科醫生核實確診,學校便不能以學生屬「有特殊教育需要」為由,向教育局申請「學習支援津貼」,為「學校提供額外資源、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」,病童得不到最合適的教學資源及學習調適,自然影響學業和成長。
最後,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病例,有個兒子患上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的單親媽媽,在兒子服藥一週後的某個晚上,拖著疲倦身軀下班回家,當她見到兒子正在上網,便隨意地問:「做好功課未呀?」兒子簡單回答一句:「做咗。」便繼續上網,媽媽便責罵:「講大話!」於是打開兒子書包,正想訓斥兒子,卻竟發現功課真的做好了!這是從未發生過的事。這位媽媽百感交集,坐在床上流淚說:「一粒藥醫好我個仔!」
當一個學生追不上成績,父母每每歸咎子女懶惰、不努力、學習不認真,小朋友信心被打撃甚至因此放棄學習,殊不知他們可能已經患上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,當他們得不到確診治療,就會形成學習困難。社會有責任讓這批「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」學童,和其他人一樣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,而「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」的成立,正好建立一個平台,推動社會關注及認識特殊兒童及青少年獨特需要的契機,希望長遠可令這批學童得到更多資源,令他們有接受醫療及公平教育的機會。
我在此呼籲大家捐助「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」,因為孩子透過大家的捐助,才有機會健康成長,闖出另一片絢爛的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