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HD藥物治療及成效
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
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/ADHD)越來越普遍,根據一項調查顯示,本港學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發病率約為3% - 5%;當中男比女的病發率為高,男性學童在香港的發病率為6.1%,即每100個男學童中會有6位ADHD患者1。ADHD至今還未完全找出成因,但相信跟腦部化學傳遞或物質失去平衡,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。
大腦的前額葉主要負責調節專注力,行為及情緒的區域,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溝通則會透過「神經傳導物質」在一個名為突觸 ( synapse )的地方內傳遞。「神經傳導物質」有很多種,其中包括「多巴胺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」,這兩種物質在突觸的數量上無論太多或太少,都會影響前額葉控制專注,行為及情緒的能力。若要控制「多巴胺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」兩者數量,其中一個方法是利用「多巴胺遞輸蛋白質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遞輸蛋白質」,它們分別負責把過多的「多巴胺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」送回神經細胞,平衡它們在突觸的數量。ADHD患者的基因會令「多巴胺遞輸蛋白質」過份地釋出,把突觸中過量的「多巴胺」送回神經細胞,導致突觸內的「多巴胺」太少,因此影響前額葉控制專注,行為及情緒的能力。
ADHD的藥物治療中,最常用的是哌甲酯(Methylphenidate),它會阻塞「多巴胺遞輸蛋白質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遞輸蛋白質」,減少它們將「多巴胺」及「去甲腎上腺素」送回神經細胞,從而増加這兩種物質在突觸的數量。 另一種藥物托莫西汀(Atomoxetine)則主要針對「去甲腎上腺素」,透過抑制「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」,增加突觸中「去甲腎上腺素」的濃度。
大部分ADHD藥物的療效非常顯著,而副作用多發生在治療早期,服用者應諮詢醫生作評估。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,腸胃不適,食慾不振等,這些症狀多數在服藥後第一個星期出現(托莫西汀則可能在首兩個星期),然後身體可以逐漸適應。有部分患者於服藥後或會感到難以入睡或疲倦,訂立時間表,每天定時起床及睡覺,睡前數小時避免刺激遊戲均可幫助舒緩症狀。若患者患有其他問題,如焦慮症、強迫症、抽搐等,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比較明顯。對於同時有自閉症狀的患者,或家族病史有精神分裂、躁鬱症、強迫症等問題,患者應主動告知醫生。
事實上,根據美國一項標誌性研究2,以藥物或藥物配合行為療法對ADHD的療效,明顯地優於使用單一行為療法,故父母不應把藥物視為最後的治療方法。家長應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,因很多時兒童於九歲後,開始浮現ADHD的負面影響,例如低自尊、與父母/老師/朋友關係不佳、焦慮、抑鬱等。如果患者一直延誤治療,特別到了青春期,引導孩子遵守治療方案和學習其他技能亦會變得更困難,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影響。
藥物Q&A1. 藥物會令小朋友呆滯?常見ADHD藥物是負責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協調,並非鎮靜劑,在依照醫生指示的情況下使用,並不會令小朋友呆滯。 2. 藥物會影響小朋友發育?ADHD藥物或會令服用者食慾受到影響,有家長因而會擔心子女體重、身高發展未如理想。食慾不振副作用多數為短暫性,兒童胃口於用藥初期或會受影響,用餐後才服藥可減低正餐食量受影響的機會。於早上或傍晚,藥物效用減退時,加設茶點時間,亦可幫助改善體重。在大部份情況下,藥物對ADHD兒童發育的影響輕微。 3. 藥物只對考試有幫助?患者使用藥物一段時間後,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多數都得到改善,除了專注力提升外,各種影響同學的行為問題亦減少,對他們的性格發展,社交相處等亦有正面的幫助。 4. 藥物份量要越用越多?沒有醫學證據顯示ADHD藥物需要不斷提升劑量。開始藥物療程時,醫生會在效果及副作用之間找出一個適合的劑量。當然,隨著小朋友的成長,他們的需要亦會有所不同,醫生亦會依此而於不同時期調較合適的劑量,但並不代表劑量會隨年齡需要越來越多。 Ref: 1.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兒童發展障礙系列(II) http://www.dhcas.gov.hk/english/health_pro/files/SeriesII_ADHD_Eng.pdf 2. The Multimodal Treatment of ADHD (MTA) study |